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從台灣文創產業,反思蒙古文化保存與復興


作者:娜仁圖雅

原始博客連結

來 台灣的十天,我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我從來都沒有把一天過的如此充實過。這是我的第一個感想!在台灣的這些天我們每天都有新的驚喜這些定會給我以後的生活 有很大的影響。每天晚上大家都會做作業,記錄自己今天看到的及從此產生的感想。但我第一個要做的是先把自己從今天的行程中意識到自己應該強化一些哪個方面 的知識列出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感覺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不僅是從台灣的民眾還是我身邊的同伴我都有要學的東西。我覺得一個人只有先認識自 己,瞭解自己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並且能平靜心態來看自己看別人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才有資格發表對別人的看!
寶島台灣有四季如春的天氣、有 飄滿芒果味的空氣、有浩瀚的大海、有神聖且神奇的媽祖、有美麗的日月潭……這些美景簡直讓我流連忘返。還有學學文創產業,有社區大學、豐富多彩的原住民文 化以及那可愛的五米樂村莊的人們都是我無盡思念的源頭,當然這些又讓我很是羨慕!說起這文化產業我有好多的感想就先來談談我對此的看法吧!
文 化產業簡單來說就是也就是把一些文化上的東西經過一些的加工變成經濟上的產品以這樣的方式使產品更容易被顧客接受從而也讓那些傳統文化進入人們的生活使他 不被人所遺忘。也就是一種保護並發揚民族文化而且也能從中獲取一些利益的過程,真是事半功倍!有感於台灣人文思維與經濟產業轉讓形成過程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的家鄉——內蒙古的蒙古民族文化保存與復興的問題!電影「海角七號」以及「五米樂」都是台灣文化產業的縮影。然而說起我們內蒙古大家或許只知道 我馬頭琴文化,其實我們內蒙古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源地之一,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還有好多美麗的東西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缺少一些推廣或許 一些推廣的方式的問題仍不為太多的人所注意到!這就是我們應該從台灣學的很重要的東西!我的家鄉是內蒙古興安盟的,在我家鄉就有一個建築的奇蹟!
古老神奇的圖什業圖王府是模仿北京紫禁城修建的,其建築堪稱科爾沁蒙古族建築藝術的奇蹟,是蒙古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每當人們提起它,都會為科爾沁草原悠久的歷史文化,為科爾沁右翼中旗深厚的歷史底蘊,而感到無比自豪。
圖什業圖王府是圖什業圖札薩克第十三世親王巴寶多爾濟在位期間(1871年——1890年)修建的,王府建在離巴彥呼舒鎮東北20公里出的代欽塔拉草原,距今已有103餘年的歷史。
據 祖輩人講,王府在選址和設計上都頗費了一番心思。所以選擇在代欽塔拉修建王府是因為這裡東高西低,靠山面水,平坦遼闊,北靠五頭山、南視代欽哈嘎湖,左旁 額木庭高勒湖,右依查干礎魯漫坡,王府坐落在其間的平坦之地,有地傑人靈之說。傳說王府的設計圖是從皇宮中託人偷偷複製的,但畢竟王府不是皇宮,為避免謀 逆之嫌,宮院五進改為三進,城圍往裡縮減,房屋間數避開99,取98間。雖然叫紫禁城而言王府的規模和氣勢都要遜色,但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茫茫草原 上,修築這樣一座王府談何容易!經歷19年寒暑風霜,凝結這科爾沁人民心血與智慧的圖什業圖王府終於矗立在科爾沁草原上。
王府的建築氣勢恢 弘,蔚為壯觀。風格採納了內地漢式建築的坡頂、斗栱、隔扇間房、采刻門窗、雕樑畫住、飛簷翹脊、廊腰曼回的風格。整體建築主要由王宮(中院)、三個衙門、 遊樂場所、佛事經堂等構成,總戰地面積為4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共有150間房屋。
王府的正院是三進四合院,共98間。王爺和家眷居住在最裡面的院內,正房大五間是王爺和福晉大住所,東西廂房為女奴的住所。院內長廊迂迴,暑天遮陽,雨天避雨。用花色石子鋪就的甬道,兩側載植了各個各樣的花草樹木,景色十分雅緻。
第二道院的西側是王爺的家廟,藏式樓閣建築。東側是雙排14間博物市,內存各種古玩玉器。一、二道院中間幼間通間大房,是王爺商決旗務的議事大廳。首進四合院是王爺的進衛和僕役的居所,叫侍衛院。
王宮正院東西設有東西衙門。東衙門為長史處,是二進院,建又26間房屋,是管理王府內務的辦公處,西衙門為印務處,也是二進院,建又26間房屋,是管理旗務的辦公地點。城北一里處設有北衙門,是司法院。
王 府外圍築有城牆,周長800米,四角和東西城牆中段建有6個炮樓。城門朝南,設有三洞上圓的轅門。打開城門和王宮的三進院門可直視代欽哈嘎湖。城門上楣是 長城式的箭垛。城門外兩側立有13跟石柱,用與栓結坐騎和車畜。城門正前有紅漆牌門,也稱禁域門,無論來人品級多高,到此牌門前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王 府城牆外東側有人工堆成的假山,假山下面是人工開闢的護城河。
今天,科爾沁右翼中旗旗委、旗政府籌資在遺址上重新修復圖什業圖王府,並將其開闢成一處新的旅遊景區,讓人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歷史的凝重,瞭解圖什業圖王府的古老傳奇,讓更多的人瞭解科爾沁歷史文化的悠久,瞭解科爾沁人們的勤勞和智慧。
當 時參觀圖什業圖王府時,只是聽夫泛泛地講了幾句,我對此府一無所知。夫跟坐在土丘上乘涼的大媽打聽王府和「童子山」情況。大媽說她不知道,反正王府全都沒 有了,可能只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們知道一點,似乎是不願多說。當年的規模浩大的王府(模仿北京紫禁城修建的)已不見蹤影,我們只看到一面斑駁的牆上寫著王 府園林幾個字,走近想看看詳細介紹,牆面的字體已模糊不清,無從知曉當年的盛況。人們依舊忙碌、牛兒依舊慵懶、護城河已經乾涸,只有從茂密成林的老樹上似 乎能看到一絲昔日的輝煌。盡我所能把搜到的關於圖什業圖王府的介紹全部貼上。另外,究竟叫圖什業圖王府還是叫代欽塔拉王爺廟我也吃不準,希望有明白人指 點。當我來到台灣看到這裡把一些比如380年前的牆壁都保護的那樣的完美,並在它旁邊建立了博物館稱之為「安平古堡」。在那裡全面的詮釋那堵牆的歷史以及 跟台灣相關系!讓大家全面的瞭解歷史!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心情沉重,使我想到了很多。
回去後我們不僅要學好專業更要為自己的文化產業做一點具體的東西。就讓未來的一切來證明我們不虛此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