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從台灣原民運動,看少數民族與主流政治的關係

共筆作者:哈申吐力古爾、伊拉樂塔、阿敏、麥拉蘇、白旭楠

原始博客連結

尊敬的各位領導來賓,台灣蒙古族同胞,同學們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謝蒙藏基金會給我們內蒙古大學生參訪團提供這樣寶貴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瞭解台灣,心台灣,熱愛台灣。 同時也非常感謝對本次活動辛勤付出的老師,評委,以及所有工作人員表示最中心的祝福誠摯的謝意。

在此我和阿敏代表我們第三組全體成員跟大家共勉此次冬令營活動中收穫與喜悅。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我們第三組的全體成員: 他們分別是:
阿敏;內蒙古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06級學生,現任校學生會文藝部部長。 伊拉樂塔:內蒙古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冶金工程07級學生,現任學生會藝術團團長。
白旭南: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市場營銷07級學生,現任學生會文藝部部長,
麥拉蘇: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07級學生,現任校藝術團團長,校學生會辦公室主任。
哈申圖力古爾:本人,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城市規劃06級學生,現任內蒙古工業大學學生聯合會主席。

下面我們分三部分跟大家共享: 分別是:
1》台灣原住民在生產,教育,權益,生活上取得的成績。
2》內蒙古自治區在民族自制的正確領導下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之處。
3》台灣原住民的祝福和對自己民族的期盼。
第一:

台灣原住民農村發展經過三個階段,分別是發展,衰落和轉型。每個階段都有 不同的發展變化,但不管發生什麼變化,他們始終堅持綠色,環保,健康,和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相結合,採取不同的舉措,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同時運用台灣的文化產業得力於台灣原有的科技優勢,以及獨特的營銷方式,近些年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同 時提高了民族的影響力,引起政府機關的重視與關懷。這時,我不由 的回想起我們美麗的大草原內蒙古,草原日漸在荒漠,沙塵暴漫天飛舞,草原上的生物群種越來越減少,這意味我們的生存環境即將遇到危機,在大的面積,在多的 資源只能成為一片荒涼的、孤僻的平原。作為這片故土的孩子,我應該站起來,借鑑台灣生態環境保護的經驗,去捍衛和綠化我們大草原原有的面貌,寬闊,幽綠, 豪爽,是我們大草原向每一個世人展現的面貌,如今的狀況確如此惡化,作為這片土地的主人我們的責任,我們的義務在哪裡?如果我們的資源耗盡的時候,我們的 子孫後代應該如何生存?這一切都提醒我們換一種思維去審視自己,如何保護自己的生態環境。失去物質上的資源並不可怕,但失去精神文化的時候我覺得沒有比這 個更可怕的了,文化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但失去自己民族文化的時候,我們有資格談競爭嗎?所以我們通過此次交流平台當做借鑑,把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永 遠放在第一位,作為草原兒女我們應該把草原人最好客的一面和最大的熱情投入在民族文化和民族事業的發展中,這促使我們不斷學習其他民族寶貴的經驗,不斷鞏 固和提升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帶動地方經濟又快,又好,又穩的發展,這都離不開我們每一位年輕人的付出與奮鬥。

第二:
內蒙古自治區在民族自制的正確領導下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之處。
內 蒙古是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在民族區域自制政策的引導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體現在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幹部的培養。內蒙古是中華民族的文化 發源地之一,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蒙古族遊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體,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開發的寶貴資源。內蒙古文化 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民族音樂文化絢麗多彩,高揚優美的蒙古長短調民歌,輕快剛健的蒙古舞,悠揚深情的馬頭琴及草原風格的演奏,使蒙古族 有"音樂舞蹈民族"之美譽。這些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文化藝術資源是構成內蒙古別具一格、獨領風騷的精神文化產品的基本元素,是我們內蒙古打造民族文化產 品"特色牌"的掌中寶典。

  然而,文化資源的優勢不能自動地轉換為文化產業和文化輻射力的優勢,對文化資源的充分發掘,系統的科學的開發,使之轉化為文化商品和文化產業,滿足當代社會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建設文化大區的必然要求。
新時期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競爭

我 們內蒙古的文化產業剛剛起步,文化產業對全區GDP的貢獻尚不足觀。當前應該大力發展以知識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技術含量高、無污染、可重複開發和不斷轉換 等為特徵的文化產業。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問題上,首先注意兩個觀念誤區。一是把文化產業簡單地理解為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二是把發展文化產業簡單地理解成 把文化事業單位推向市場,實行簡單化的"斷奶",並由此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新興的領域,是以產業化的方式,滿 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這遠遠不是開發幾處文物旅遊景點、幾家文化事業單位下海所能涵蓋的。比如,面對豐厚的文物資源,缺乏科學利用 和有效涵養,只是為了滿足文化旅遊業需要,很可能是旅遊線路延伸到哪裡,旅遊污染就出現在哪裡。這樣不僅文化產業難以得到健康長足發展,那些傳統的文化資 源,如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人文以及自然景觀等等,也將不堪重負。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文化輻射力來自於文化名牌產品和文化精品。沒有文化名牌精品,就不 可能產生全國性影響,更不會對當代審美精神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作用,也就談不上文化輻射力。我們應該實施文化精品推進戰略,下力氣進行歷史文化資源整合,發 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現代民族地區風格和氣派的文化精品,積極開發和培育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和文化品牌。把內蒙古發展成為優秀文化 人才的聚集地,優秀文化產品的催生地和優秀文化成果的展示地。最終形成文化的競爭力、文化的影響力和文化的輻射力以及三個力所產生的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 效益,其他方面或許我還不是很瞭解,但是通過這些天的學習與交流對於台灣原住民文化產業還是知道了一些,台灣的文化產業得力於台灣原有的科技優勢,以及獨 特的營銷方式,近些年得到了很快的發展,這一切給了我們很大的啟迪,我在想或許這樣的發展方式也會適用於我們蒙古民族文化的保存以及傳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