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走進台灣(二)


共筆作者:張宇、伊拉樂塔、阿敏、張學良、王豔麗、烏義罕

原始博客連結

千 呼萬喚,2009年內蒙古大專青年認識台灣研習營開動了。其實,這個美麗的寶島台灣,在所有大陸人的心裡從來沒有遙遠過。經過兩岸共同努力,兩岸企盼已久 的兩岸直航終於在2月1日實現了。我們抵台時已很晚了。第一次坐飛機的我既然暈機了,並且耳朵疼得讓我恐懼再坐飛機。
2月2開始從《台灣農村 再生經驗談》《台灣社會的網絡運用網路觀察家》《原住民於現代社會發展現況》還接著《傳統文化的科技展現互動藝術》,給我們詳細的講解,讓我們出行做到心 中有數,同時我們也瞭解了接下來的行呈,給我們詳細的解讀台灣的風土人情、當地的風光美食以及出行的小貼示。今天我們團對分了三組,分別形成了蒙古第一 蒙古第二 蒙古第三組合。分別去了野蔓園,官渡宮,台北文史參訪。並且開始了小組討論。這樣一來我們的行程就排得滿滿的。讓我們開始了充實和忙碌的精彩的行程。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分別去了光華商場及花園區,樂生園,自由軟體籌造場。因為我們去的地方是不同的。所以晚上的小組討論時分別以影片的方式給大家講解了。由 於是分組進行討論。所以我們都開始了積極和認真的態度去參加。這樣一來我們覺得這樣的方式很好。我們雖然每天都很累,但覺得很有意義。特別疲倦的時候就會 想,來台灣不是來休息,是來學習。這樣一來就鼓舞自己和團隊開始我們的每一天的繁忙的行程。


此次來台灣學習,交流使我受 益頗多,不僅在學習,自己的課題研究上得到了很大的幫助和提高而且也借此機會大概瞭解了台灣的風土人情,學習氛圍,思想文化等。在台灣的十多天裡,到處都 是感慨,到處都是好奇,到處都是激動和驚訝。由於感慨頗多,我也只把我印象最深的東西寫出來。
這次到台灣我們可以學到我想學的東西,而且還有一些一想不到的收穫。

在 文化上,我認為他們做得比較成功。在每處都聽得見「謝謝」,「對不起」的聲音。例如你去買東西,不論你是買的什麼東西,在最後你必然會聽到一句「謝謝」。 開始我還覺得不太習慣,但是久而久之自己感到不說「謝謝」反倒不太習慣了。台灣但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垃圾桶很少,每次我們都得把垃圾從很遠的地 方提到指定的地方扔掉,但是在路上幾乎沒有垃圾,道路是干乾淨淨,垃圾桶周圍也是干乾淨淨,可以看出他們的素質是很高的。一次我們坐捷運,當時人很多,但 是在這段之間中,我沒有看見有秩序混亂的現象,沒有人插隊,這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素質是比較高的。
這次活動使我見識不少新東西,新事物,新思想等,大概瞭解了台灣的文化,使我受益終生。
接下來,我談談台灣的農業問題:台灣有450多萬農民,農業人口占總人口19%。台灣農業現代化程度很高,生產是以戶為單位的自耕農分散經營。據台灣1996年步統計,農業就業人口是總就業人口的10.2% ,農業產值為台灣生產毛額的3.3%。

台 灣是我國著名的產稻區,素有「海上糧倉」的美稱。由於氣候溫暖濕潤,水稻北部一年兩熟,南部一年三熟。台灣原先種植的水稻產量很低。日本佔領台灣期間,曾 引進日本水稻品種,經與島內水稻雜交,培育出適合當地生長的優良品種「蓬萊稻」,經過長期不斷改良,蓬萊稻的稻稈越來越矮,稻穗卻越來越長,顆粒越來越 大,產量也越來越高。蓬萊稻米潔白,做飯香軟可口,很受人們歡迎。 為了保證足夠的糧食,當局強制規定農民的水稻面積,凡稻田不准改種其他作物。如因自然災害造成水稻減產,由「政府」按照正常年份的產量給予一定補助。 台灣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生長各種水果。所以,台灣一年水果不斷,不僅品種多,而且品質好。常見的熱帶、亞熱帶水果有香蕉、菠羅、柑橘、柚子、木瓜。芒果、 龍眼等。溫帶水果有蘋果、梨、杏、李、柿子等等。特別是香蕉,台灣各地都有種植,一年四季都可收穫,不僅產量高,而且味道好,被稱為「水果之王」。台灣香 蕉大部分銷往日本,輸出的外匯在台灣水果中佔一半以上。

台灣農業服務體系具有兩大特色:一是針對台灣農戶普遍耕作面積過小,機械化 程度高、農機投資過大的特點,設立了遍佈各地的農業代耕中心及代收購乾燥中心。農戶家裡並沒有太多的農業機械,如要使用,一般都是租用。如需耕地,給代耕 中心打個電話,代耕中心就將拖拉機開來了。這樣,可以使生產高度機械化,減少投入、降低成本。其二是根據農產品具有易腐、粗重、生產有季節性且品質差異大 的特點,在農產品銷售環節上,許多地方採取共同運銷、集中拍賣的方式。個體生產、共同運銷,可降低運銷成本,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入。農產品競價拍賣 銷售,可以保證其價格的公正、合理,避免人為控制市場行情及欺行霸市行為,也刺激生產者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參與競爭。

為了避免農民盲目生產,產品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當局注重對農業的宏觀調控,無毒農業,並大力發展農業諮詢。

再 接下來說說內蒙古的農業問題吧: 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基地。200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506.0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606元。目前全區已穩定達到年產150億公 斤糧食、220萬噸肉、500萬噸鮮奶、9萬噸絨毛的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2004年糧食人均佔有量居全國第三位;馬鈴薯、鮮奶、羊肉、細羊毛、山羊絨產 量分別達到932萬噸、490萬噸、60.4萬噸、4.6萬噸和5956噸,均居全國首位。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成效顯著,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 業1436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8家,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40家。全區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完成增加值195億元,約佔全區工業 增加值的25%。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等11個農畜產品加工品牌成為中國馳名商標。以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畜產品生產為帶動,全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 提升。到目前為止,全區已通過認定的無公害農畜產品產地563個,無公害農畜產達585個。全區現有綠色食品生產企業108家,408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 認證,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面積達2049萬畝;有13家企業的59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認證。

這是一次對我們來說極好的思 考周,在這裡我要為我們的教育資本家的夢想插上翅膀.不同的文化,會導致不同的思考結構,這更是讓我瞭解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思維是不一 樣的,這樣能夠讓自己快速提升,開拓的思維視野.無顧慮的多元文化.我覺得我們應該早點來,我們成功了,感謝蒙藏基金會,給我們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