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拉蘇
古人有一句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參加了這次訪台冬令營我才深深地體會到了這句話中的真理。來到了台灣讓我真正地大開了眼界,看到台灣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台灣人民的富足現代的生活方式使我不禁聯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內蒙古。
蒙 古族遊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體,馬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堪稱馬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蒙古民族與蒙古馬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馬的興衰一直與蒙古 族的榮辱相伴。尤其是蒙古族騎兵和戰車的出現,深刻地影響了世界許多民族的盛衰榮辱。從而,在人類文明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歷史產物--蒙古族馬文化,馬文化 與能征善戰的蒙古民族一同被載入了史冊。馬文化表現為馬的精神文化,馬的藝術文化,以及滲透於人們的生活中形成馬的物質文化。在民間流行著許多以馬為名的 服飾,如馬甲、馬褂(始於乾隆,盛於嘉慶,短衣短袖,便於騎射)、馬尾帽、馬靴、酸馬奶是草原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天然綠色保健品,亦是招待貴客的一種 營養豐富香甜可口的消暑良飲。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開發的寶貴資源。今天返璞歸真、崇尚自然已成為消費者追求的時尚,在全球綠色浪潮中, 以蔬菜、乳製品、禽蛋、穀物為主的"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並逐漸成為食品行業開發的主流,存在巨大的國際市場潛力。
內 蒙古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源地之一,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名勝古蹟有:五塔寺、大召、小召、烏素圖召、美岱召、准格爾召、梅力更召、白 塔、五當召和伊斯蘭清真寺等寺廟佛塔。五當召與布達拉宮、塔爾寺齊名,為我國喇嘛教的三大名寺,堪稱世界東方的一座宗教大學。大召是明清時期內蒙古地區最 著名的寺院,經歷了四百餘年歷史,有著豐富的珍貴文物古蹟。明清兩代的佛像,木雕二龍戲珠,銅鑄鍍金的各種法器,以及山門上的"九邊第一泉"匾額及寺前的 玉泉井,還有大殿壁上所繪製的康熙私訪"月明樓"巨幅繪畫等。內蒙古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民族音樂文化絢麗多彩,高揚優美的蒙古長短調 民歌,輕快剛健的蒙古舞,悠揚深情的馬頭琴及草原風格的演奏,使蒙古族有"音樂舞蹈民族"之美譽。這些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文化藝術資源是構成內蒙古別具 一格、獨領風騷的精神文化產品的基本元素,是我們內蒙古打造民族文化產品"特色牌"的掌中寶典。
奇特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及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使我們內蒙古建設文化大區具有先天條件。然而,文化資源的優勢不能自動地轉換為文化產業和文化輻射 力的優勢,對文化資源的充分發掘,系統的科學的開發,使之轉化為文化商品和文化產業,滿足當代社會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建設文化大區的必然要求。此外我 區與當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密切相關的人才資源、社會資源,並不具有突出的優勢地位。
新時期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競爭
一個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是其文化實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標誌。只有加大文化產業的建設力度,推動文化經濟的發展,才有可能極大地增強地區文化的實力,從而 形成文化的強勢地位。只有打造出特色文化產品的品牌並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才算得上是文化大區。我們內蒙古的文化產業剛剛起步,文化產業對全區GDP的貢 獻尚不足觀。當前應該大力發展以知識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技術含量高、無污染、可重複開發和不斷轉換等為特徵的文化產業。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問題上,首先注意 兩個觀念誤區。一是把文化產業簡單地理解為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二是把發展文化產業簡單地理解成把文化事業單位推向市場,實行簡單化的"斷奶",並由此 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新興的領域,是以產業化的方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這遠遠不是 開發幾處文物旅遊景點、幾家文化事業單位下海所能涵蓋的。比如,面對豐厚的文物資源,缺乏科學利用和有效涵養,只是為了滿足文化旅遊業需要,很可能是旅遊 線路延伸到哪裡,旅遊污染就出現在哪裡。這樣不僅文化產業難以得到健康長足發展,那些傳統的文化資源,如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人文以及自然景觀等等,也 將不堪重負。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重點作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大力發展文化支柱行業。擇優扶強,優先發展優勢文化藝術門類、強勢文化企業,重點扶持一批新聞 出版、廣播影視、文娛、文博、演藝、文化旅遊、信息服務、會展等使之發展成為文化產業中的支柱行業,成為拉動消費需求增長的"熱點領域"。在此基礎上,優 化文化資源配置,以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為目標,積極組建文化集團,提升文化事業的整體實力和品位,使文化產業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二是 加大文化企業改革力度。實行政企分開、管辦分開。對經營性文化單位實行企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改革。允許各類企業(包括非公有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投資 經營文化產業,通過市場競爭進行優勝劣汰,轉換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三是大力開拓文化市場。積極培育產品、服務、人才、技術等各類文化市場,促進文化 產品和文化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界限,最大限度地優化文化資源的配置,發展文化流通業。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公 平競爭、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秩序。在經濟領域中,名牌是產業成功的重要標誌,品牌一旦樹立起來,就會迅速擴大產品的影響力,贏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青睞, 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即所謂的"贏家通吃"。文化輻射力來自於文化名牌產品和文化精品。沒有文化名牌精品,就不可能產生全國性影響,更不會對當 代審美精神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作用,也就談不上文化輻射力。我們應該實施文化精品推進戰略,下力氣進行歷史文化資源整合,發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現代民族地 區風格和氣派的文化精品,積極開發和培育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和文化品牌。把內蒙古發展成為優秀文化人才的聚集地,優秀文化產品的催 生地和優秀文化成果的展示地。最終形成文化的競爭力、文化的影響力和文化的輻射力以及三個力所產生的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他方面或許我還不是很瞭 解,但是通過這些天的學習與交流對於台灣文創產業還是知道了一些,台灣的文創產業得力於台灣原有的科技優勢,以及獨特的營銷方式,近些年得到了很快的發 展,這一切給了我們很大的啟迪,我在想或許這樣的發展方式也會適用於我們蒙古民族文化的保存以及復興。
我是個特別熱愛自己民族的 人,因為種種原因蒙古族的文化事業正在走下坡路,我們這一代的蒙古族青年是這一可悲變化的見證者,但是我們不能杞人憂天,對自己的民族以及民族文化失去信 心,我們降生在這麼一個特殊的年代,我們肩上的擔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因為科學技術以及文字處理技術的落後,我們民族很多優秀的文化都遺失了,雖然很 多人在不斷地蒐集和尋找,但是這些遺失的文化都遺失了,雖然很多人在不斷地蒐集和尋找,但是這些遺失的文化寶藏是我們的民族文化很大的損失。
作 為一個新時代的大學生,在學習科學技術的同時我們也會時常想自己民族的發展之路,我們不僅要學好各自本專業的課程,而且要懂得先進的科學技術尤其是電腦科 技的運用,文化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以及營銷方法的具體應用。我們要和台灣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光有啟迪而沒有具體的行動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和做的 還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