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感受台灣文創產業新突破,開創草原文化新局面


作者: 白旭楠

原始博客連結

30486117200807302216043026647965378_003 我的家鄉美麗的草原內蒙古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高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今,我們的民族文化依然停滯在傳統的模式上,甚至有些 地方失去了自己的母語,這無非給我們給我們打下了警鐘,如果我們還不採取措施,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將要面臨滅亡,這對我們作為草原兒女來講是一種悲 哀。通過這幾天在台灣的學習和實踐當中,我帶著思考,帶著疑問去學習台灣文創產業的新突破, 台灣今天向世人展示的面貌足以象徵台灣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勇敢,這時我不由的聯想到我的家鄉內蒙古,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如何探索走出自己屬於自己的道 路,台灣的文創產業進幾年來迅速發展,有結合原有的科技優勢,逐漸走向蓬勃發展,這正是給我們正好提供了很好的前進道路,他在啟發著我們如何走出屬於自己 的一片天地,去開創新的天地!

10_051951 參訪完學學文創,我感受頗深,我看到了新的突破,另一種體現文化的新方式新感覺。感受到了學學文創團隊強大的凝聚力,他們與國際接軌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 思路深深吸引了我,他們引進國外的新課程新思路,結合當地情況進行改良,再呈現給大家。學學文創產業使用德國人設計的辦公大樓和所有的辦公用具就充分證明 他們了要與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決心!這樣使學者在學習新奇思路與知識的同時不乏創新與開拓!這讓我回想到了我們內蒙古草原文化命脈,是不是也可以與國際文進 行交流的同時也可以改良、創新,在同一個根上培育出更美麗的枝葉來!讓大家可以在感受草原民族文化的過程中理會蒙古名族的情意,這將是我回去深思和探索的 方向。

xinsrc_3320803152249500167453 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雖視各族群迥異而有所差異,不過一般普遍自出生即實施其命名行為。與其他地區相同,他們認為尊重生命從尊重名字開始,也相當重視包含命 名方式、規則、階級象徵的命名文化。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不只是辨別符號,更代表著自我認同,而於已命名為主的族群認同中,名字雖非核心部份,卻已命名背後 像征意義,引領台灣原住民深入核心內部歷史、淵源與情感,進而鞏固族群力量。
一般來說,台灣原著名的命名與族群、山川、部落等關係密切,且傳延著祖先對土地的信仰與智慧所累積的命名法則,背後也涵蓋台灣原住民各族群內在的生命史與 價值觀人口約有十萬人的台灣原住民,其命名規則與台灣最普遍的漢姓命名方式大為不同,例如直系親屬無相同姓氏的規則。
又拿達悟族的「親以子名」命名文化為例子:生父若把初生長子取名為「希·藍波安」,則原本名字為「希·瑪拉歐斯」的父親,自己要改名為「夏曼·藍波安」, 母親則改名為「希南·藍波安」,祖父則須改名為「夏本·藍波安」。這孩子的「希·藍波安」名字,一直用到自己結婚生小孩為止,而結婚生小孩後,則依規則, 全家族將依序改名。
台灣各族名命規則釋例說明約略如下:
·布農族: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名‧族群氏族名名稱)
·鄒族:Voyu e Yakumangana ne Paayai(名+e+族群氏族+ne+出生地)
·排灣族:利格拉樂·阿女烏(出生地住屋的名稱+名)
·泰雅族:Pisui Ciyo(名+父名)
·達悟族:希·瑪拉歐斯(未成年之人於名字之前加「希」+名)
·賽夏族:打赫史·達印·改擺刨(名字+生父名字+族群氏族名)
·阿美族:舒麥·卡照(外婆名字+名字(瞭望台的看守員))、馬耀·谷木(名字+父名)、Difang na Tuwana' Pawtawan(自己的名字+na+世系群名+氏族名)

5e64dd949287bb5cd0135e57 台灣原住民文化首遭全面性危機,在於1943年於台灣全面推動的皇民化運動,台灣總督府制定;大規模以日文「譯音」為主的命名方式,推翻傳統原住民命名文化,造成該文化嚴重斷層並產生族群認同危機。
隨後,大規模破壞命名文化的因素,在於: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借由《修正台灣省人民回覆原有姓名辦法》、《姓名條 例》及《姓名條例施行細則》(1953年公佈實施)等強制性法源依據,以「到府辦理」的強迫方式,將歸籍戶政的台灣原住民,全部以「任意分配」方式改為漢 姓漢名。也就是,以漢姓姓氏為主、「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為名字命名準則的該戶政姓名登記命名實務,其台灣原住民姓氏更 動,普遍以戶政人員及戶政單位任意分配為主。因未臻詳細規劃與訂定相關細則,1950年代期間,台灣原住民族群間大量出現了以「高」(取名依據來自高山 族)、「潘」(河流+番)、湯(河川)、楊(大樹)、石(山川)、巫(女神)的新姓氏不合理現象,也造成因為不知情情況下的「友親」(近親聯姻)困擾。
因普遍未徵求登記命名者的此命名方式涉及命名文化衰落,1980年代中期之後,恢復台灣原住民命名規則與振興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成為該運動主軸之一。他們 認為1758年「普賜漢姓」行為之後不過250年,平埔族群已近消失,如果台灣原住民藏起自己真正名字,台灣各族原住民將與平埔族相同被漢化滅絕。他們也 認為諸如Bunun、Cou、Paiwan等原住民姓氏的存在,更有足以珍惜的豐富多元的象徵意義。
1980年代中期,台灣解嚴與政治風氣改 變。經過多次抗議陳情及法規研擬後,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受到台灣各界重視。1995年,中華民國政府大幅修正《姓名條例》及《姓名條例施行細則》,除了允 許台灣原住民「回覆原住民姓名」,不再強制擁有漢人姓名之外,也詳列規定台灣原住民改採姓名中文譯名除了「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 之文字」外,得依「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與漢譯原住民傳統名字並列登記。雖因為怕受到異樣眼光等因素,該換名登記者並不踴躍,至2007年1月止,約10 萬名台灣原住民間,僅達千人左右。
為此,台灣政府推出「原住民族回覆暨使用傳統姓名三年計劃」、「原住民族回覆暨用傳統姓名單一窗口計劃」,不過,部分台灣原住民仍認為該計劃無助振興命名 文化。他們認為推動「以羅馬拼音書寫名字」、義務教育各階段課本納入原住民族各族命名方式介紹、「戶政事務所辦理原住民身份認定及登記作業流程」行政手續 修正及簡化回覆傳統名字手續等積極作為才能真正振興該命名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