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流傳這樣一句話: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台灣已有十日有餘,接觸到的大多數是農業,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就我的所見所聞與我的家鄉內蒙古做一比較,取長補短,如有偏頗之處,恭請各位指教。
我 的家鄉內蒙古物產豐富、地域遼闊,自然生態環境優越,農業發達,可做為工業原料資源的農、牧、林、副、礦產品的集結地,品類齊全,數量豐富。內蒙古集中發 展經濟作物,優越的水土氣候條件適宜種植油料、甜菜、蓖麻、亞麻、花生、馬鈴薯等工業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品種。另外,內蒙古的畜牧養殖業資源也具有相當的 潛在優勢。目前,草原畜牧業和舍飼畜牧業以及農區養殖業都有很好的發展條件。
但是,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實踐比較發現: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化進程目前處於初級階段,還不能稱其為成熟的現代農業經濟。
在 台灣,雖然受到地域面積的限制,但台灣農民的耕作已經很現代化了,我要說的卻是其中傳統農業的不分。一說到傳統的耕作方式,也許不少人腦海中浮現出來的 是" 面朝黃土背朝天" 的場景,沒錯,這就是台灣的傳統農業。傳統農業以小生產為特徵,規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農經濟"。紀錄片《無米樂》就講述了 這樣的農人從無到有,慢慢體會耕種的樂趣,知足常樂的樂天心態。
台灣的農民其實很不像農民,他可以用季風解釋耕作原理;可以用無污染的原則經營土地;可以運用網絡技術經營自己的山林,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果拋開農林耕作經驗來講,大陸的農民由於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大多數還是靠天吃飯。
台灣,通過開發利用各類農業資源,發展" 一村一品" 的特色經濟,農業開始承擔起生活休閒、生態保護、旅遊度假、文化傳承、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態保護農業、休閒觀光農業、循環農業、服務型農業等。
簡單的農具,傳統的農舍,再加上生動的講解,就可以形成一個簡易的博物館,讓所有人瞭解農村、接近農村,「粘手、粘腳、也粘住心」,發展傳統的經濟,把農業做精、做細,這就是台灣農業最大的特色。
那麼,我們同樣的,也可以把我們的農業向現代化轉變,加強農民素質、提高教育水平,大力推動無污染農業,相信,息息相關,共同發展,我們的農業會立於不敗之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