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走進台灣(一)


共筆作者:張宇、伊拉樂塔、阿敏、張學良、王豔麗、烏義罕

原始博客連結

經過一天的參訪,我感觸很多。無論是 依山傍海的 綠色無農作物,還是提出社區普及教育的社區大學相比,我們的故鄉內蒙古自治區還是可能看到 很多不同。其中也有很多共通的,值得學習於借鑑的寶貴的經驗。

對 我最有啟發價值的就是上午參觀的無毒農場,眾所周知,民以食為天。吃是人最基本的需要,面對於台灣來講其土地按光合作用的有機物積,按比例來看僅夠養治 600萬人,向台灣目前有2400萬人。所以如何用少量的耕地來提倡如此大的糧食高求量的呢?大幅度的提高農作物高產量增加耕地面積變成了最有效可行的解 決方法。然而這樣作可避免第就是涉及到的就是農藥及化學肥料。農藥及肥料由大量的氮·磷·鉀等。其不僅對農作物生長的必然元素。也是人類生命構成的必然元 素。

我們所參觀的農田,提倡元毒農作物對環境友好,對自然友好。我們人類站在山間,才能更長久的生存。我們看到的是不施用過任何 除草劑有害化肥的成分水稻秧。嫩綠的秧苗在陽光的鋪灑下顯得是那麼的茁壯。從他們隨風搖曳中看到的是健康。是生命最本質的力量。堅強而旺盛。老農拋棄了方 便簡捷的勞動方法,割捨後的經濟利益。留下的 卻是一份執著,一份純粹。一份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一份對台灣農業前景的擔憂。 是的,在台灣如今大量使用化學肥料的今天,在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而不管環境承受能力的今年,它是少數。我們希望也迫切需求是一種更環保更經濟的有機肥料。 這樣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同樣的問題可能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存在。所以需要更多人參與進環保活動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